“十三五”时期,是海城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发展时期,也是海城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转折阶段。为科学谋划“十三五”期间海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围绕“既当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更当全国党建标兵县”的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国内国际严峻复杂经济形势影响,加速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市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繁荣进步。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计算有所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7%(可比口径)。“十二五”期间,竞彩app排行榜:先后荣获中国十大全面小康示范县(市)等称号,在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评比排名中,从2010年的第19位晋升到第10位,并连续三年稳居10位。
——产业转型彰显成效。“十二五”期间,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壮大,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规划建设了菱镁新材料业业基地、海城开发区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等一批市级工业园区,企业园区化、产业集群化水平日益提升,新上工业项目入园率达到90%以上。实施节能减排,推进天然气入园,有效改善了企业能源结构。培育发展了菱镁新材料、能源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工业经济稳中求进。“十二五”期间,晨鸣纸业菱镁精加工、瑞丰石油专用车、紫竹城市轨道钢、润德化工等一批大项目先后落户,培育形成了菱镁滑石加工、钢材深加工、能源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箱包加工、精细化工五大产业集群。2015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52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220户,产值超10亿元企业19户。菱镁滑石加工产业集群产值达到718亿元,纺织服装箱包加工产业集群产值达到313亿元,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01亿元,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20亿元,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10亿元。
——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围绕海城农业资源实际,确定了果、菜、粮、畜农业布局和发展方向,先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00家,改造农田水利设施136项,设施农业面积达到55万亩,农业综合机械化率81.5%。“三品一标”认证面积130万亩,名牌农产品26个,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覆盖率达到85%,荣获“中国南果梨第一县”称号。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试点,试点规模全省领先。建成启用了北京新发地市场海城农产品销售厅,使海城南果梨、优质稻米和精品蔬菜等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增收,2015年达到57.5万吨,比2010年增长23.7%。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6家,比2010年增加13.8%,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50%以上。依托农高区,建成了年产50万公斤国际一流种子加工产业园项目和年产种苗2亿株的中国最大种苗城,引进了辽宁农科院海城分院和辽宁海洋渔业厅观赏鱼研究所,完成了沈阳农业大学海城校区主体建设,农业科技研发力量全面增强。
——服务业多元化势头迅猛。“十二五”期间,专业市场发展形势喜人。规划建设了专业市场集中区,西柳、南台老市场巩固提升,西柳中国商贸城、国贸皮革皮草城建成运营,南台国际箱包城一期主体建成。特别是引进了投资110亿元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一期80万平小商品市场主体建成,开启了中国南北两大专业市场强强联合的新局面。实施推进了专业市场发展升级,西柳电子商务产业园开工建设,西柳服装网电子商务平台开通运营,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试点全面启动,专业市场迈上线上线下并重发展的新途径。文化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投资260亿元的腾鳌温泉健康产业城项目开工建设,绿中海、天籁谷等温泉旅游项目投入运营;牛庄古城复建进展顺利,佛教文化研究会等旅游设施建成启用;白云山景区和九龙川森林公园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知名度不断提高。商住地产健康发展。广东碧桂园、江西同胜等一批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相继落户,御景尚品,芭东海城等一批高品质住宅小区相继建成。建成商饮服网点50万平方米,龙水金帝、大润发等大型商厦,宗骏酒店、碧桂园凤凰酒店两家五星级酒店建成运营。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22.5亿元,比2010年增长48.6%。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十二五”期间,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严格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提速。城市化上,连续五年实施城市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实现了老城区集中供热,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老城棚户区改造基本完成,海城河城区段新建了6座跨河桥、5个滨河带状公园,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镇化上,新建了腾鳌新城、析木新城、牛庄古城、高铁新站等基础设施,建成了腾海大道和通港产业大道,完成了哈大路、海城外环路、盘海营公路大修改造以及鞍海路、腾达大道环境改造,五年累计新建、改造道路950公里,新建桥梁56座。新城、镇功能设施和居住环境全面提升,建成省级“美丽乡村”10个,宜居乡村达标村65个。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8.2%。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深入实施了青山、碧水、蓝天、净土四大工程。累计完成矿山复垦1.3万亩,小开荒治理3万亩,植树造林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26%。启动了海城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开展了禽畜养殖污染治理,完成了海城和感王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新建了腾鳌和牛庄污水处理厂,海城河水质稳定达标。实施了东部矿区粉尘、城市烟尘和公路扬尘治理,城乡空气质量加速提升。2015年,全市空气环境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00天。推广了禽畜粪便和秸秆再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严控剧毒农药销售,全市土壤性状明显改善。启动了城区环卫一体化,开展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城乡卫生环境全面改善。2015年,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80%。
——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十二五”期间,各项社会事业齐头并进,竞相发展。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城镇职工、居民及农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统筹体系,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建成了海西新城社会福利中心、析木新城养老服务中心,社会化养老事业蓬勃发展。劳动就业成效显著,就业服务实现城乡全覆盖,在全市27个镇(区)、51个社区建立了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站),实现实名制就业33500余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新建了海城高中等学校17所,改造校舍15.8万平方米,消灭了中小学D级危房,全市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公共文化事业加速进步。新建了城市规划展示中心和居民艺术中心,开工建设了澄州书院、海州居民健身中心和海城开发区奥体中心,新增星级文化广场142个、镇区综合文化站12个,完成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城乡全覆盖。医疗卫生事业稳步推进。新建了市中医院,启动了市中心医院扩建工程,完成了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病种及报销药品目录进一步扩大,筹资标准和政策内报销比例进一步提升,初步实现全民医疗保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菱镁滑石、钢材加工等传统产业产品科技含量低、产能过剩等问题仍然存在,纺织服装箱包加工产业缺乏品牌,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数量少,特别是龙头型骨干企业还较弱,对同行企业和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二是产业创新能力不强。公共科技研发体系不完善,企业科技创新人才不足,导致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步伐不快。三是城乡公共服务配套还不完善。城镇一些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还有较大差距。四是生态环境还需优化。东部矿产品加工园区污染治理还没有完全到位,山体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未能彻底根除,海城河、五道河、浑河、太子河及大辽河水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国际环境看,“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依然存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抬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发展基本上保持平稳,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
从区域环境看,近几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明显下滑,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凸显。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东北振兴的重大政策举措。用足用好国家对东北地区的各项扶持政策,将是我市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重大课题。
面临的机遇:一是中央新一轮东北振兴发展的战略机遇。2014年,国务院印发《竞彩app排行榜: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提出11个方面35条政策措施,形成了中央新一轮振兴东北的政策红利。二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中央在东北地区将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领域、参与国家级重大投资示范项目、参与地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重大项目、放宽设立民营银行等政策,将对海城民营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三是新业态、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培育新兴产业提供了选择空间。随着中国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逐渐成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不断结合,促进了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金融互联网等新业态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产业升级发展的新动力。四是新常态下的政府考核机制,为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窗口期”。在新常态背景下,国家将淡化以GDP为核心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为我市调整发展指标、降低发展速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窗口期”。 五是国家对外开放呈现新格局,市场开拓迎来新机遇。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构建空间发展新格局,为海城扩大出口、引进外资和境外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
面临挑战:一是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与辽宁经贸关系密切的周边国家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对外出口和多边经贸往来受到较大影响。二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宏观经济进入转折期,房地产市场转向萎缩,钢铁、水泥、低端制造业等行业产能过剩,结构调整、市场淘汰压力巨大,与其相关联的菱镁制耐火材料发展受挫。三是环保标准成为硬约束。《新环保法》的实施,强化了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责任,特别是新的环保标准,将成为项目建设、企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
“十三五”期间,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坚决克服“速度情结”,正确对待“调整期阵痛”,主动承受改革代价、创新风险和转型焦虑,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后劲。必须准确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主动顺应发展规律,坚持以提质、增效、升级为核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宏观战略上要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按照问题导向、底线思维的原则,强化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坚持抓早抓小、抓细抓实。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动力,用改革的办法,破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瓶颈性问题,释放发展活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培育新主体、新产业、新产品、新优势,以新理念、新办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保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稳定增长。
——坚持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软实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坚持共享发展。坚持民本、民生、民富的发展理念,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把改善民生作为重点,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经济结构与收入结构同步优化,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提升,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更趋一致。
——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市场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合理划定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循环经济、绿色制造,积极引导清洁生产、文明生活、节约消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开放促发展。抢抓“一带一路”倡议机遇,依托丝绸之路亚欧大陆咽喉要道和海上丝绸之路港口重要支点的区位优势,积极对接融入“辽蒙欧”、“辽满欧”、“辽海欧”三条国际商贸物流大通道,实现外贸提质增效。
围绕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确定我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
——经济保持中高速度增长。坚持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方针,“十三五”期间,各项经济指标的年均增长率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出口商品创汇总额年均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不低于经济增速。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十三五”末期,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要高于第二产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增长要由投资拉动为主向出口、消费拉动为主转变,实现出口、消费增长速度高于投资增长速度。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
——改革试点完成预期目标。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农村权能改革和产权交易试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县城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取得重大突破,城镇化布局与形态得到优化,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基本形成;“海绵城市”基本建成,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城市治理进入现代化水平;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全面完成。到202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滨河商贸城市,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2%。
——现代农业不断提升水平。抓住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政策机遇,全面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科技推广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重点发展设施农业、都市农业和休闲农业,高水平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到2020年,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60万吨,蔬菜产量达到200万吨,较“十二五”末增长20%,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农业服务支撑体系进一步强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效转变。
——新型工业加速升级壮大。资源型产业转型取得重大进展,“加减乘除”一起做,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着力进行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菱镁产业重点发展高端镁耐火材料、镁建材、菱镁工艺品、镁基环保产品。滑石产业重点发展精深加工,并向新材料领域拓展。钢铁深加工产业延伸至不锈钢、轨道钢、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产品等领域。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石油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的支柱作用更加明显。
——市场发展升级全面突破。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等历史机遇,加快建设中国北方最大的专业市场集群,中东欧、东北亚服装基地、日用品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打造中东欧、东北亚商品集散基地。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14亿元,专业市场集群市场交易额达到2000亿元。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5%。加大环境治理投入力度,单位GDP能耗下降12%左右,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饮水安全工程实现全覆盖,城乡人民喝上放心水,优良以上空气质量占比86%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达到95%以上。建设美丽海城,争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城市新格局,
——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加大富民惠民力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总体均等化,大力建设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人均设施存量达到先进地区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教育普及率超过85%;深入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医疗保险全覆盖、统筹管理;扩大城乡基本养老覆盖面,参保人口达到全覆盖。强化社会贫困人群救助、扶贫工作,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
抓住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全面提升农业装备水平、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实施推进农产品品牌战略,着力发展设施农业、都市农业和休闲农业,进一步打造海城农业发展新优势,高水平建设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
按照果、蔬、粮、畜农业主攻方向,依托海城东部山区、中部平原、西部沿河的资源优势,围绕“一核、三区”现代农业总体布局,着力发展优质高效粮食产业、绿色高效蔬菜产业、生态循环畜牧产业、特色生态南果梨产业、优良果疏种子种苗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全力打造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高端综合加工物流中心、体制机制创新样板区。
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一核、三区”的总体布局。
“一核”:以竞彩app排行榜: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园区为核心,打造中新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种子种苗基地、科研教育基地,形成农事企业集群、农业项目集群、温泉产业集群,使农高区成为全市的农业科技孵化园、区域物流中心、现代农民培育基地、新农村管理样板、金融创新试验平台。
“三区”:东部特色生态林果经济产业区,以接文、英落、马风、王石等东部镇区为核心,推动南果梨提质增效,发展规模生产、循环生产,做精东部特色生态南果梨产业区。中部绿色高效棚菜产业区,以耿庄、中小、感王、东四、望台等中部镇区为核心,发展设施蔬菜、畜禽养殖、循环生态农业。做强中部绿色高效设施蔬菜产业区。西部优质高效稻米产业区,以西四、温香、高坨、牛庄、腾鳌等西部镇区为核心,通过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建设,做优西部优质高效稻米产业区。
加快提升设施农业。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配套,整合现有设施农业蔬菜小区,推进设施农业提档升级,每年建设10个标准化设施蔬菜示范园区和1个精品蔬菜园。推进蔬菜瓜果大棚、种苗繁育大棚、食用菌栽培大棚改造创新,推广普及大跨度、耐腐蚀、保温性能高的建筑材料。推进畜禽饲养保温圈舍改良改造,推广新型、坚固、永久性棚架圈舍,开发自动化操作、智能化管理、工厂化生产的创新设施,推动种、养业生产跨越到现代化生产的新阶段。到2020年,全市种植业设施大棚达到20万栋,养殖业圈舍达到1.7万栋,高标准、现代化棚舍比例达到50%以上,设施农业总产出比重达到60%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60%以上。
加快发展都市农业。借助海城临近沈阳、鞍山等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坚持农业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融入城市的基本定位。在充分发挥农业食品供给、农民就业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全面开发农业的平衡生态、优化环境、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等拓展功能。围绕三星花卉盆景产业园,打造都市农业示范点。
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实施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战略,积极开发生态农业资源,建设宜居乡村、美丽乡村。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加大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强化体验活动创意、农事景观设计、乡土文化开发,提升服务能力。保持传统乡村风貌,传承农耕文化,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围绕红日合作社特色种植园打造温泉观光农业示范点。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力。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力度,健全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针对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需求开展技术研发与科技服务,广泛建立新品种和科研课题试验基地,加快新技术成果转化。支持具备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服务,培育一批专业化服务组织。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对接合作,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加速农业先进技术集成推广。2020年,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市镇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配套齐全、功能完备,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疫病防控能力免疫密度实现全覆盖。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组织实施“兴机富民”工程,全面落实农机补贴等鼓励政策,调动农民使用农机作业的积极性。普及农业播种、间作、收割新式农机具,推广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一条龙”服务,引进畜牧业、林果业生产新型机械,推广普及种植业机械化播种、打药、灌溉、植保、收割新机械、新技术。巩固完善沿河排灌井站、山区引水上山设施。到2020年,机械播种覆盖率达到90%,收割率达到60%,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
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突出产地环境检测、产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及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建立农产品、农业投入品质量例行监测制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食品。探索实行生产过程记录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制度保障。
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实施标准化果园建设工程,按照统一基础设施标准和管控模式,对成龄南果梨园采取高接换种改造技术,每年建设10个标准化果园。深入推进老果园品种改良和花粉树自授粉改造,探索建设红南果梨优系母本园和采穗圃,以及纯种南果梨芽变和授粉枝高接改良示范园。深入推进“一镇一品”工程,重点打造耿庄大蒜、望台草莓、温香茄子、中小黄瓜、感王绿色蔬菜等设施蔬菜生产专业镇,做优做强“金万家”礼品菜、“凯杰”大米、“海城南果梨”等系列农产品品牌。到2020年,品牌农产品达到40个,其中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达到20个,“三品”覆盖率达到95%。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改革传统单门独户式的小农业组织方式,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牧业经营公司、农业生产合作社,进一步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构建以“公司+农户”、农商结合、农工商一体化为主体的产业化农业组织,加速分散农户小生产与市场大流通的无缝对接。到2020年,全市家庭农场达到2000个,农业合作社达到200个,市地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0个,“1+X”农业服务公司达到50个。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建设优势农业发展区,采取多种组织形态,探索建立农民土地入股、企业资金投入、科技人才参与、惠农政策扶持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模式,实现资源整合、品牌共建、利益共享,推动优势产业向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竞争力。
创新农产品流通体制。积极对接东北地区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大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支持海城新发地市场发展,实现“从田间到市场、从地头到餐桌”的无缝对接。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建设一个辐射东北的果蔬批发市场。加快构建跨区域冷链物流体系。推进合作社与超市、学校、企业、社区对接。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农资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速实现农产品销售现代化。
着力推进公共财力向农业、农村倾斜,全面整合财政、农经、水务等涉农部门的专项资金,并吸引社会资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建设西部沿河排灌泵站、排涝沟渠,搞好水田区、蔬菜产区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实施辽、浑、太三大河流和海城河防洪堤坝整治工程,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基本任务,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低碳循环发展和绿色清洁生产,着力推进菱镁、滑石和钢铁深加工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能源装备、精细化工等新兴工业发展。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十二五”末的452家增加到530家,菱镁、滑石精深加工比重达到40%,钢材深加工比重达到25%,服装、箱包自主品牌比重达到45%,机械装备制造、镁基新材料、精细化工等新兴工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30%以上。
着力推进菱镁、滑石产业转型升级。把技术装备改造和产品研发升级作为战略支点,加速行业整顿和资源优化配置,全力扭转工艺技术陈旧、产品低档落后的被动局面。加强镁制品和滑石制品行业整顿,优化配置资源,菱镁矿、滑石矿开采实行总量控制,制定行业准入和负面清单政策。突破采选矿和镁砂窑炉工艺技术改造的关键性课题,全面推行剥岩采挖和生产线浮选法,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淘汰老式小型窑炉,普遍推广立体式、大容量的二次(三次)煅烧窑,焙烧燃料全部改用清洁能源,并辅之以智能化温控技术,全面提升镁制品质量、节能、环保水平。
大力推动菱镁加工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大力发展高端耐火材料业。着力化解低档镁耐材过剩产能,发展高纯镁、高纯氧化镁、大结晶电熔镁、高体积密度烧结镁砂等高端镁耐材。产品应用重点转向长寿命、低消耗的钢包系统镁耐材、高效连轧连铸镁耐材、炉外精炼系统镁耐材、高性能不定型镁耐材,以及石化、水泥、陶瓷、有色金属煅烧等生产领域。到2020年,高端镁耐材产品比重达到40%以上。大力发展镁建材业。着力发展氧化玻镁板、硫氧镁彩钢板、无卤阻燃塑木复合板、天然纤维合成新材板。其下游产品重点发展房屋墙体装饰板、复合保温屋面板、轻质隔墙板、防火门板、隧道防火板、通风管道、马路井盖、公路屏障围栏,以及矿井支架、大棚骨架、沟渠盖板等产品。到2020年,镁建材产业产值达到160亿元。大力发展镁质工艺品加工业。着力发展公共场所小型雕塑、凉亭景观、室外坐椅、人行道道板,以及建筑物装饰浮雕、室内装饰艺术品等镁质工艺品加工产业。大力发展镁化工产业。着力发展轻烧氧化镁、水镁石、斜方云石、碱式硫酸镁等产品。到2020年,菱镁加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镁耐材所占比重由97%减少到70%,镁建材、镁化工所占比重分别达到20%和10%。
加速推进滑石产业升级。重点发展精深加工,并向新材料领域拓展。在精深加工领域上,支持企业向化妆品、医药、化工等新领域拓展,提高药粉、超细粉等产品比重,打造世界级的高档滑石产业基地。在新材料领域上,瞄准汽车和家电等行业,向塑料填充粒料、改性塑料、塑料部件等领域迈进,大力发展树脂母粒等滑石深加工产品。到2020年,培育10家具有现代化研发生产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滑石深加工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家,产值超过160亿元,产品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钢铁工业要主动适应国家产业调整政策的新常态,积极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淘汰过剩落后产能,压缩普通钢生产规模,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促进钢铁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同时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高抗风险能力,依托腾鳌钢铁深加工产业园区,坚持与鞍钢错位发展,在加速现有钢铁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将产品链延伸至不锈钢、轨道钢、石油工程配套装备等领域,以紫竹城市轨道钢、北方钢管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精特钢、特种管材、线材、板材、铸锻件等钢材深加工产业。到2020年,全市规上钢材深加工企业达到40家,产值达到110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机械、能源装备制造业。以海城开发区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为依托,坚持高起点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瑞丰石油专用车项目为龙头,大力发展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使石油装备制造业成为产业生力军。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农用机车机具、纺织机械、电力设施设备、铁路机车配件、矿山机械、矿山环保除尘设备,以及小家电、小五金等制造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20年,海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能源装备制造企业达到30家以上,全市机械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发挥鞍钢煤焦油原料优势,延伸煤焦油产业链,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中间体、高性能染料和有机颜料,并逐渐向医药等领域拓展。重点依托腾鳌精细化工产业园,以惠丰化工为龙头,发展煤焦油深加工系列产品、染料、颜料中间体、医药中间体,以及油漆、涂料、油墨、化工等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推进无机化工向有机化工转变。到2020年,腾鳌化工产业园精细化工企业达到30家,全市达到50家,精细化工业产值超过200亿元。
做强专业市场配套加工业。依托西柳、南台专业市场集中区,以宏基工业城和南台富商箱包加工园为龙头,推进纺织服装箱包加工产业由小加工向大生产、代理加工向自主品牌生产转变,培育一批规模较大、生产现代化的纺织服装箱包生产企业。围绕海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规划建设小商品加工园,做强海城小商品加工产业。加强服装箱包品牌建设,培育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提高市场信誉度和知名度,带动产品提质升级。到2020年,专业市场配套加工产业集群集聚企业达到300家,全市加工业户达到5000户,加工业总产值达到450亿元,安置就业15万人。
做强市场配套加工产业科技支撑。规划建设纺织、印染、服装和箱包加工设计中心、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中国北方服装服饰文化中心和创意设计中心。到2020年,第三方设计企业达到60家以上。同时加强专业市场配套加工产业技术工人培养,规划建设高水平的服装、服饰、皮具设计专科院校,培养设计团队和知识型技术工人。到2020年,年培养设计师和专业技工5000人以上。
制定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指导意见,实施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开展试点示范,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鼓励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同时围绕“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积极探索用“工业4.0、互联网+”技术,嫁接改造传统的纺织服装箱包加工产业,实现产品定制化、生产自动化、商品销售电子化,为海城纺织服装箱包千家万户小生产提档升级闯出一条新路。
制定实施“科技海城”战略。持续开展“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建设,加快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和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以海城现有院士工作站、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服务管理平台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以技术研发为核心,以产业化为目标,集成和整合各方面的创新资源,推进产学研用有机结合,构造形成高效有力的创新资源平台,提升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完善创新支持与服务体系。积极争取国家、省、鞍山市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全力增加各级各类科技计划的项目数量。
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实施“海城高端人才聚集工程”,在全球和全国范围内招纳和吸引高端领军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创业人才。通过加大政府奖励和实行股权、期权、年薪制等多种方式,增强对关键岗位、核心骨干人才的吸引力。
完善企业创新鼓励机制。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政府性科技经费投入向企业倾斜,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比重。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教育经费列支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和新型产业组织参与科技创新计划。
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创建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和技术中心。大力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技术联盟、标准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支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
分类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选择50家左右重点企业,集中给予政策资源支持,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产业带动力强的百亿级、十亿级规模企业。同时加快培育专业性强、产品和服务特色鲜明、细分市场占有率高、成长速度快的重点企业。
以专业市场集群为主导动力,以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创新外经贸大格局为两翼,带动金融业、旅游业、仓储运输业、餐饮住宿业、信息咨询业、房地产业、居民生活服务业等,形成一业突破发展,多业跟进繁荣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专业市场发展,要切实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国际大经贸战略机遇期,在做强内贸基础上做大外贸;在做强传统贸易基础上做大现代电子商务;在做实传统物流基础上做优现代物流;在做强银行融资基础上做多融资渠道;在做强市场基础上做大加工制造;在做大市场交易基础上做响市场文化。全力加速专业市场集群发展升级,力争用五年时间,把海城专业市场集群打造成北方“一带一路”上最有竞争力的支撑性节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辽宁“创新、改革、市场、开放”四个驱动的示范区,形成全球最大最好的服装服饰皮具市场中心,全球最大的实体专业市场和实体专业市场集群,打造中东欧、东北亚服装基地、日用品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打造中东欧、东北亚商品集散基地。
到2020年,海城专业市场集群市场交易额达到2000亿元,其中外贸出口2亿美元。
一、 加快发展专业市场集群
积极推动现有专业市场提档升级,以西柳和南台专业市场集中区为主体,加速推进市场管理公司化、品类定位专业化、市场商品品牌化、市场营销现代化。积极规划新专业市场,围绕供应链市场,重点规划建设海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南台国际箱包城、西柳面辅料市场、中国体育用品博览城、中国北方水暖城、腾鳌小五金机电城、汽配汽贸农机市场、玉器玉石市场、海城农贸大市场、海城文化艺术品市场等10个专业市场。到2020年,形成九大类、14个专业市场的市场集群。
二、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对外贸易
形成“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贸易格局。开展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试点,优先承接国家相关扶持政策,推进实施市场采购贸易。在海城西柳、南台专业市场集中区规划建设内陆港,设立欧亚大陆桥铁路出境分站。在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和边境口岸筹建西柳分市场。推进“丝绸之路·西柳驿站”贸易拓展和“海外国家馆”项目建设。
推进专业市场展贸活动。利用省外经贸厅与国际商协会组织签订的贸易合作框架协议,依托各类商会协会,组织海城专业市场业户到海外开展经贸交流合作活动,参加国际性展会。一年举办一次西柳服装采购节、中国(海城)北派服饰箱包设计师大赛、辽宁南台箱包产品博览会、中国北方皮革皮草博览会、中国(海城)特色农产品展销会、海城义乌中国小商品博览会。
培育引进外贸服务公司和外贸专业人才。培育扶持一批本地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外贸服务公司,积极引进一批国内知名外贸服务企业,发展跨境、跨国外贸联合经营公司,扩大海城专业市场商品的直接出口份额。到2020年,外贸服务公司达到100家。同时依托海城开发园区,积极引进一批外贸专业人才。
规划建设电商孵化基地。积极与淘宝、京东、1号店、唯品会等国内知名电商企业洽谈合作,建设覆盖专业市场、菱镁滑石产业、农机、特色农产品、生活必需品等行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
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策支持,积极与阿里巴巴、亚马逊等国内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龙头企业合作,规划建设“西柳购”电子商务平台和跨境电子商务平台 。围绕西柳、南台、义乌小商品、北方水暖、农产品、建材等主要专业市场,开发建立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推进线上线下全渠道交易。依托实体专业市场集群和加工产业集群,延伸电商平台触角,实现大覆盖,启动全球布局,做全球影响力最大的线上服装服饰皮具专业交易平台。
普及电子商务知识,制定电商发展扶持政策,积极培育电商村和电商镇,打造中国北方电商第一县。到2020年,电商业户达到2万户,电子商务交易额实现100亿元。
按照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四化”标准,推进传统物流提档升级。按照“四化”标准,重点建设涵盖西柳、南台市场集中区的全国一流现代物流园区,建成内陆港,力争将海城打造成为“一带一路”东北地区服装、日用品和特色农产品的现代物流中心。
围绕专业市场、矿产品加工和农产品销售,加速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推进物流企业向产业链两头延伸,贯穿商品的采购、生产、运输、销售各环节。
依托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建设竞彩app排行榜:现代物流大数据分析处理平台,主要包括数据交换、信息共享、会员服务、在线交易、智能配送五大功能,为海城专业市场集群发展升级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加速物流企业仓储配送点向村、社区延伸,到2020年实现城乡全覆盖。依托“丝绸之路西柳驿站”,完善国内物流网点布局,到2020年形成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
大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规划建设金融服务中心,鼓励企业挂牌上市,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着力打造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到2020年,全市各类金融机构达到53家。
规划建设竞彩app排行榜:金融服务中心。集中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投资、担保、小贷等金融机构代表进入金融中心,实现金融服务“一站式”办公。积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到2020年,引入域外股份制银行8家、基金公司2家、担保公司2家、保险公司3家、证券公司2家、小贷公司8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支持,筹建海城民营银行。
推进企业挂牌和上市。依托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海城企业挂牌孵化基地,积极推进企业挂牌和上市。到2020年,全市挂牌企业达到4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5家,上市公司达到2家。
着力解决出口企业融资难问题。通过保理融资、出口押汇、供应链融资等方式,解决出口企业融资难问题。到2020年,计划授信40亿元。
改善金融服务支付环境。协调各银行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金融IC卡手机结算,增加POS机、ATM机数量,解决企业及商户资金短缺问题。尝试开展网上商城业务,为企业及商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通过制度完善、信用平台建设、文化培育,打造全国市场文化示范区,使海城成为“一带一路”上市场文化的辐射极。
打造市场诚信文化。加快建立覆盖市场经营商户、市场配套企业和加工业户以及融资、物流等配套服务行业的专业市场集群诚信体系。到2020年,市场经营业户、配套加工企业、市场配套服务行业诚信满意率达到95%以上。
打造市场品牌文化。坚持品牌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地区品牌,引进外埠品牌,提高专业市场商品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到2020年,专业市场要培育和积聚服装、箱包、小商品、水暖、建材、农产品等自主品牌与外埠品牌5000个。
打造创新文化。运用“互联网+”模式,推进市场交易、结算、展示、售后服务等方式创新,实现专业市场经营模式的现代化。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大力推动市场配套加工企业产品设计、科技研发、产品检测等平台建设,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以仓储、物流、金融为重点,推进服务创新,提高服务市场的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专业市场集群经营模式创新、产品技术创新、配套服务创新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
打造服务文化。坚持服务为先理念,以市场为龙头牵动,加强产业集群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到2020年,将海城打造成服务质量最优、商务成本最低的专业市场发展高地。
充分发掘自身优势,高水平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将海城打造成集文化旅游、休闲养生旅游、购物旅游为一体的旅游集聚区和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2500万人,旅游业收入达到350亿元。
加速发展温泉养生旅游。围绕温泉健康产业城,按照 “一心、两环、四射”的规划布局,建设集旅游度假、餐饮娱乐、休闲健身、康复理疗、科研会展、国际商贸、温馨家居于一体的旅游休闲养生集聚区,打造全国商旅、娱乐、养生、休闲的新地标、新名片。
加快发展观景旅游。围绕白云山风景区开发和建设,按照国家4A级风景区标准,完善游客中心、环保厕所、生态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打造生态旅游新品牌。
加速发展文化旅游。围绕牛庄古城复建,以“历史、文化、旅游、度假、地产”为主要内容,建设古城古港区、中西文化交融区和商业住宅区三大组团。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体验、饮食文化街区、影视基地、商务会展、主题度假、养老养生于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在牛庄古城复建开发的同时,实施牛庄全域城镇化,最终将古镇牛庄打造成为人口10万、面积10平方公里的“宜居、宜游、宜商”的历史文化旅游名镇。
加速发展购物旅游。充分发挥西柳、南台两大市场和孤山玉器的基础优势,大力发展旅游购物产品。同时借鉴海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发展经验,按照4A级标准建设国家购物旅游景区。
加速发展观光农业。充分利用海城果园、蚕场、菜园、水塘众多潜在资源,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题的农业观光旅游业,创建层次不同、风格各异的家庭农场、旅游景点,推动旅游业向更广阔领域发展。
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发展宗旨,贯彻“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基本原则,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利民、惠民、均等、共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各项公共事业建设,实现社会与经济协调进步、共同发展。
(一)文化事业
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以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为主要载体,形成大众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市场商业文化、历史遗产文化、专业艺术文化百花齐放、共同繁荣的新局面,推动现代文化融入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社会精神文明。普及大众文化。重点发展广场舞、健美操、大秧歌、演唱会、歌舞晚会、广场电影等群众性娱乐项目。城区规划建设海城大剧院、娱乐健身广场,农村每个镇至少有一个标准文化站和娱乐健身广场,行政村达到村村都有娱乐健身广场。广泛开展歌舞演唱会、歌舞大赛,公益性大型活动,每年不少于30场。实施电影下乡工程,放映范围实现村级全覆盖。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扶持与发展海城高跷、二人转、喇叭戏、地方戏和唢呐、风筝、剪纸等民间文化艺术品种,对纳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进行挖掘和系统整理,培育遗产传承人,使其薪火相传。整理发掘遗产文化。高度重视历史遗址、遗迹、传记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妥善管护和及时修缮海城关帝庙、三学寺、厝石山公园、牛庄太平桥、孤山仙人洞、析木铁塔、石棚、海城烈士陵园、八里尚王墓等古建筑和古人类遗址,确保永世传承。规划建设海城博物馆、名人纪念馆、筹建牛庄古城历史博物馆。培植专业艺术文化。发展壮大各类文化艺术协会,以协会为依托和纽带,带动文化艺术繁荣。规划建设辽海美术馆,建设启动澄州书院暨居民阅览中心,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书画、器乐等专业艺术人才。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海城文化产业基地,筹划建设海城文化产品专业市场,发展海城高跷、二人转、歌舞团等民间演艺团体,广泛举办名家书画展销会、交流会等文化商业活动,扶持发展工艺品生产和装潢、广告设计等文化产业。扩大农村有线电视、数字网络入户率,加快网络光纤入户改造,推进电信“三网合一”建设进程。
(二)体育事业
建立完善的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建设海城体育运动中心、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拓展居民体育活动空间。巩固壮大体育协会组织,以武术、篮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自行车、赛车、滑冰、象棋等各类协会为中心,带动发展全民体育运动,到2020年,发展正规化体育协会25个,会员人数达到5万人。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党政机关和社团、企业,要制定体育活动计划,为职工业余体育锻炼创造条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体育场馆和机关、学校(假期)的体育场地和设施,预留城镇公园和小区规定空间,设置体育健身器材,让全体公民共同享有体育健身的权利。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体质、体能锻炼,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体操课等体育锻炼标准。定期召开全民体育运动会。全市和各镇区要定期举办全民体育运动会,中小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学生运动会,各专业体育协会每年至少举办3—5次专项赛会。
贯彻执行“教育兴国”的基本国策和“三教统筹”的教育方针,巩固发展中小学教育,扩大、提升高中教育,规范、完善学前教育,积极创办高等教育。坚持质量与规模并重,基础设施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硬条件与软环境共同提高,带动教育事业健康向前发展。
(一)优化办学条件、高标准建设教育基础设施
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城市人口增长的需求,规划新建、改建小学2所(东方红小学、原四中改建成直属小学),完成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任务(腾鳌行知学校、海城九中、新四中、海城八中、海城五中、东四中学、感王中学、孤山中学),迁建高中一所(牛庄高中),完成北京外国语大学辽宁附属学校建设工作。
(二)巩固发展基础教育、塑造良好校园风气
以素质教育改革和控掇保学为重点,继续巩固和发展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成果,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方针,确保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着重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不断改革教学方案,探讨素质教育的新形式,总结、推广先进教学经验,发展现代化教学模式,普及学校“三室”,推广网络远程教学。
加强教师队伍培训与教育,塑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园风气。整顿教师业余补课、校内外联手补课,推销课外教材、学生用品等以教牟利之风,教育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用高尚的爱心、责任心教书育人。整顿校园周边环境,清理校园门前食品、杂货流动摊床,制定校园门前街道机动车限行措施,城镇规划要严格控制校园门前滥建商业门市,确保学生安全和校园安宁。
(三)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升师资教学水平
贯彻落实国家竞彩app排行榜:普及高中教育的总体部署,积极稳妥发展高中教育,通过新建城区高中,扩大高中招生总量,到2020年,新增高中阶段在校生9228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着力改进高中教学质量,采取在职培训与引进人才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师资教学水平,制定吸引高层次教育人才的政策措施,打破体制束缚,高薪招聘名校长、名教师,吸引名校高材生来海城任教。到2020年,高中教师队伍中,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100%,第一批本科院校毕业的教师比例达到50%,在校毕业生考入一本以上学校的比例达到15%,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海城高中在全省重点高中排名进入中上游行列。
(四)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多渠道培养职业技术人才
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方针,大力发展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筹建海城职业技术学院,学科设置以服务本地经济、培养适用型技术人才为主,为我市及周边地区对口培养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开设纺织工艺、服装设计、工艺美术、商业物流、国际贸易、财务会计、计算机技术、采矿选矿、能源动力、装备控制,以及机电、热工、仪器仪表、材料分子学、化学实验与检测等学科。
(五)规范完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要正式纳入教育规划和管理范围。重点发展城区和镇区两级公办幼儿园,由政府投资,在竞彩app排行榜:区新建公办幼儿园1所,扩大招生300人,新建镇区中心幼儿园11所,扩大招生2000人,到2020年,竞彩app排行榜:城区公办幼儿园达到18所,招收学龄前儿童2500人,镇区中心幼儿园达到全覆盖,每镇至少1所。公办幼儿园建设,要纳入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在规划用地、布局选址、环境建设等方面,预留出发展空间。加强幼儿园的规范性管理,继续实施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幼师岗位准入、职业道德和办学条件、教学内容等方面,制定完整的行业标准和管理制度,确保学龄前儿童人身权利和健康成长。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切入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卫生事业发展转型,打造全新型、现代化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制,确保全体公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一)深化医疗、医药体制改革
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立医院公益属性,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每个镇区设立一个具有公益性质的公立医院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全部药品零差价销售,确保城乡居民普遍享受到平等的医疗待遇。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建立医疗机构与医保经办机构协商机制、目标管理机制。建立医药购销领域监管机制,实行药品、医用耗材统一平台采购。推进医、药分离管理改革。
(二)建立资源共享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
着力解决医疗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均的现实问题,进一步加强基层卫生计生服务公立机构和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村医疗设施总体水平。公共财政投入要向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倾斜,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城市医务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乡镇医院工作,全面提高农村医院服务水平。建立市镇两级帮扶机制和县域内分级诊疗机制,推动县域内检验结果互认、信息共享、优质资源共享,建立层级式专家会诊制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三)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建立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的服务网络,健全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应急救治、卫生监督等公共服务体系,在控制法定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实行上下联动、一体化管理。落实市民健康普查行动计划,建立分区域、分职业的定期健康检查制度,扩大群体覆盖面,增加体检项目内容。组建市中心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医院三个体检中心,分工负责不同群体的健康检查。农村以乡镇医院为服务主体,让65岁以上老人每年享受一次免费体检,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患者,每年可免费享受4次以上检查与健康指导,1-7岁儿童和孕产妇实行免费保健。
(四)提升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和医疗服务水平
按照现代化医疗水平改造和建设市镇两级公立医院,在扩大医院规模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医疗环境,增加现代医疗设备,培养和吸纳高层次医疗技术人才,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筹划建设市中医院二期工程,新建接文、牌楼、西四3所偏远乡镇公立医院,完成市中心医院综合楼建设项目。健全医疗急救体系,组建海城紧急救援医疗指挥中心,在市中心医院建立突发事件紧急救援中心,在中医院建立心脑血管病紧急救援中心,在正骨医院建立交通创伤急救中心。在腾鳌、牛庄、析木、南台中心卫生院组建4个紧急医疗救援分中心,在指挥中心的统一协调下,妥善处理各类重大特殊医疗事故。到2020年,市级医院综合医疗能力达到市地级水平。
继续巩固计划生育成果,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加强出生人口总量、出生人口指标的计划管理,落实计划外孕妇普查、教导、节育措施。广泛宣传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妇幼保健知识,提高广大育龄夫妇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完善市、镇、村三级计生组织和服务体系,为育龄夫妇提供周到的人性化服务。依据国家法规,全面放开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到2020年,全市计划出生人口4250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2‰左右,全市户籍人口控制在114万人左右。
推动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以产城融合为主线,把工业振兴、市场繁荣、产业化农业作为拉动就业的主要载体,创造劳动岗位,扩大就业机会。到2020年,全市二、三产业安排就业人口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控制在3%以下。
培养新一代知识型、技能型劳动力大军。着力解决待业劳动力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改善劳动力队伍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就业、待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大力培养知识型、技能型产业熟练工人,储备一批较高水平的熟练技工后备军。到2020年,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熟练工人达到10000人,获得国家职业技术证书的达到3000人,安排大中专毕业生就业5000人以上。
倡导大众创业,扩大就业渠道。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发展战略,制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鼓励私人投资兴业、经商办厂(场),吸纳安排就业人员。制定专业技术型人才优待政策,吸引科技型专业人才到海城投资创业、发展事业。建立产业创新基地、研发创业基金,制定高层次科技人才特殊政策,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开发项目的国内专家、学者,给予特殊待遇和财力支持。
贯彻落实国家竞彩app排行榜:“全民参保”的战略部署,按照“覆盖城乡、人人享有”的原则,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基本养老制度,打破城乡界线、体制界线、行业界线,统筹发展城市与乡村、职工与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重点推进农村居民、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帮扶困难人群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探索养老金征缴、管理、运营、发放的综合改革措施,不断扩大养老保险社会覆盖面,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到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口,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的发展目标。
大力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管理,消除城乡差别,由过去的双轨制转为单轨制。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跨省异地安置人员住院费直接结算制度。改革医疗保险费报销支付方式,为城乡广大患者提供高效、快捷服务。到2020年,城镇居民医保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100%。继续推进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改革,完善市级统筹管理措施,扩大企业年金制覆盖面。鼓励发展财产保险、健康保险、人寿保险等商业性保险,建立全方位、多险种共同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
高度重视政府扶贫、社会救助工作。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要求,完善低保申请、评估、审核程序机制,密切关注贫困线边缘人群,对城乡贫困低保人口,实现动态化、精细化管理,采取安排就业、生态补偿、政府救助等多种渠道,提高低保人群收入水平,实现贫困人口尽快脱贫。建立特困家庭、受灾人口特殊救助政策与管理机制,切实做到“兜底线、救急难”,始终保持贫困人口动态为零。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新趋势,建立政府福利性养老和社会公益性养老相结合的新体制,继续完善海西新城、腾鳌、析木、牛庄中心养老院设施条件,提高服务水平、收养规模。鼓励社会人士投资养老事业,规范民间有偿养老产业运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提倡志愿服务、社会捐助、有偿服务等养老形式,确保所有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按照“平安海城”、“和谐海城”的建设目标,强化政府管理、监督和应急处理职能,重点抓好社会治安、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重大突发性社会事故等方面工作。
(一)社会治安
严密防控各类刑事、治安案件,以“四项建设”为基础,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范体系、能力建设。提升应急反应能力,完善应急指挥、保障、控制机制,建立“扁平化”信息互联互通指挥机构,建立情报搜集、反馈、处置现代化合成体系,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实现“1、3、8”分钟处置目标事件。加强治安防范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巡特警、社区民警、小区保安三位一体的安保体系,抓好重点区域、行业、企业安全防范,注重加强易犯罪人群的监管和教育,从源头上控制社会治安隐患。加强反恐机制建设,完善对于暴力恐怖案件的防范措施,提高应急案件(事件)的快速反应与处置能力。
(二)生产安全
加强生产安全管理,重点监管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建筑施工工程、电力设施、石油天然气管道等行业的生产安全,对涉及公共安全的产品和设施,加强质量技术监管,按照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把好审批、验收、检测、评审关,生产经营单位要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建立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处置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加强产品技术质量标准监管,制造业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大中型工程和保障性住房合格率达到100%,其他工程验收合格率达到95%以上。
(三)食品、药品安全
认真贯彻国家食品和药品安全管理的有关法规,食品安全重点抓好种养业和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从源头抓起,做好粮果菜、肉蛋奶等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和认证工作,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到96%以上,加工、经营企业食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0%以上,确保让人民群众吃到安全、放心食品。加强药品生产、经营行业监管,整顿药品经营市场,打击贩卖假药、劣药违法活动,确保药品安全。
(四)应急管理
加强重大突发性社会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建设,对水灾、火灾、风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突发性大规模疫情、集体性中毒事件、突发性暴力恐怖事件、重特大刑事杀人案、群体性越级上访等,凡危及到公共安全的社会突发事件,要建立起统一高效的预警、指挥机构和快速、灵活的处置队伍,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树立经营城市新念,把塑造城市品牌作为改善民生、建设文化与文明的重要载体。要以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遵循“方向百姓共识、过程百姓共建、工作百姓共评、成果百姓共享”的宗旨,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建”活动,继续完善创城方案,落实到机关学校、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软件、硬件一起抓,全力打造文明城市的响亮“名片”,到2017年实现“创城”目标。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起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治理体系和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道德水准,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筑牢党政机关的政治公信力基础,整肃有损公正、平等的法治环境。建立企业诚信经营、文明经商的社会约束机制,共同打造“诚信海城”。广泛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倡导市民遵纪守法,讲文明、树新风,发扬扶贫帮困、慈善捐助、志愿服务、见义勇为、尊老敬贤、友爱和睦等传统美德。大力开展城市绿化美化、文明社区建设,改善城市生态条件和社区环境。整顿城市交通秩序、商业秩序,清理老城区临街违章建筑、占道摊床,打击“黄赌毒”、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建立良好的社风、民风。
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支撑,以城乡一体、产城融合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和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增强城市人口吸纳能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高水平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和国家级文明城市。到2020年,海城中心城市常住人口达到67万,进入中等城市行列。
加快推进农村权属确认登记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本权属单位集体资产的清产核资。加快制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办法和失地农民认定标准。加快制定农村房屋登记管理办法,并启动农村合法取得房屋登记造册发证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和发证工作,完成集体资产登记造册,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宅基地和住房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积极推进农村权能改革和产权交易。在全面确权的基础上,尽快启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选择有条件的镇村集中推进集体财产评估折股、股份量化到人,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担保,建立农村房地一体的抵押流转体系。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完善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决策程序,建立入市交易制度体系。完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体系,实现农村各类产权规范上市流转交易,促进农村产权权证化、市场化、资本化。允许农民在进城安家落户的同时,保留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同时探索实施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有偿退出机制。
完善城镇化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按照农民自愿原则,开展土地增减挂钩工作。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结构和开发时序。加大城市闲置土地督查力度,开展城镇存量建设用地调查,将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的存量建设用地纳入再开发范围。实施激励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举措,充分挖掘低效建设用地潜力。加大小块土地开发力度,开展小地块招拍挂工作,推进土地精细化开发管理。
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建立以政府为引导、市场化资本为主体的新型投融资机制,到2020年,市场准入全面放开,价格机制基本形成,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政府资产负债实现良性可持续运营,差别化融资模式与偿债机制全面建立。探索发行以财政收支状况和政府信用评级为基础的地方政府债券,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编制公开透明的政府资产负债表,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管控机制,设立政府债务风险偿债基金。
加强水源地规划和建设,限制开采地下水,充分利用地表水,缓解地下水超采的不利态势,确保海城水资源安全,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城市路网设计,改善城市交通设施,增加城市公共交通投入,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加快城镇天然气管网和汽车加气站、集中供热等设施建设,编制《竞彩app排行榜:“十三五”时期燃气行业发展规划》,并完成报审工作。完成门站、分输站、管网、末站建设,扩大工商业、居民燃气用户群,提高燃气普及率。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市高中压天然气管网和配套门站、分疏站的建设,形成主城区环城高中压天然气输配管网和镇区工业用燃主管线的城乡集中供燃格局。因地制宜建设集中污水处理厂或分散型生态处理设施,实现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100%。提升中心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重点建设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在城市各片区规划建设垃圾中转站,并购置配套设施,实现所有社区垃圾收集、转运全覆盖,积极探索垃圾分类处理。
建设“海绵城市”。切实转变城市规划建设理念,通过工程和生态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城市水体、绿地、道路、广场、小区等对雨水的渗透、吸纳和净化作用,最大程度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有效削减径流污染,促进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构建健康完善的城市水生态系统。加快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将城市管网建设雨水重现期标准提高至3年,并逐步改造老旧泵站,确保城区不受涝。新扩建城区全部实行雨污分流,带动老城区逐步实现雨污分流排水。
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按照“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信息共享、务实创新”的总体方针,加快完善城市基础网络,实现全面覆盖的网络通讯及网际融合,并根据国家住建部“智慧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相关要求,启动海城政务云IDC互联网中心建设。到2020年,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50Mbps以上,并在此基础上加快实施网络基础设施类工程和电子政务类工程,逐步普及智慧公共服务。
加快棚户区改造。编制和完善棚户区改造方案,明确棚户区改造的目标和步骤,科学测算改造所需资金,统筹安排改造投入。加快推进集中成片城市棚户区改造(近期应加快田水、安村等12片城市棚户区和旧楼区改造),逐步将城中村、城郊村改造统一到城市改造范围,到2020年,基本完成新老城区的棚户区改造任务。
坚持“以人为本、产城互动”的发展理念,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科学发展道路。工业化带动和促进城镇化,通过产业的集聚促进人口的集聚,为城镇化提供基础支持,同时通过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为产业集群发展、人口集中创造条件。在产业升级中推动城市发展,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确保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高品位、高规格配置新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确保园区不仅能用人、还能留住人,不仅适合工作,还能适宜生活。
构筑合理城镇体系。重点加强中心城区、新城和重点镇建设,以“中心城区——新城镇——普通镇”为骨架,构筑三个层级的城镇体系。发挥中心城市在海城新型城镇化中的龙头作用,完善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增强中心城区人口吸纳能力和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城市品位,优化城市形象,使竞彩app排行榜:区成为全市乃至周边县区人口聚集的高地。海西新城定位为现代化综合商贸城区,着力发展商贸和现代物流,展现城市最新发展成果。腾鳌新城依托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着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积极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化产业新城。析木新城整合原有两个镇的空间资源和产业基础,拓展菱镁产业链,提升菱镁产品附加值,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菱镁产业新城。牛庄镇依托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加快资源开发和旅游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积极推进多规合一。编制完成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以及其它专项规划等“多规合一”的规划,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耕地保护边界和生态保护边界。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居民全覆盖。在统一城乡户籍登记的基础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 “两个全面覆盖”,即城乡人口全面覆盖、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100%全面覆盖,在财力允许和政策配套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并轨的具体途径和方式。
提高新型农村建设水平。在完成“宜居乡村”农村环境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两个阶段工作基础上,积极推进以“三改”为主线的美丽乡村建设。按照“村六有、镇九有”的工作标准,紧密围绕“四项治理、四项改造、六个提升、一个打造”的工作任务,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全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建设和村屯环境综合治理改造,改善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全方位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编制城乡一体规划,明确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具体策略。在一体规划的基础上,以产业一体化为统领,以基础设施一体化为保障,以公共服务一体化为主体内容,全方位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改变以“管控为主”的城市管理思维方式。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为指导,从传统“部门利益型”政府转变为“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强化市政公用部门的公共服务功能和职责,以街道和社区作为完善公共服务的平台,加强以街道、社区为基础的城市运行属地治理。通过增加服务来提高管理,增加管理来减少执法,由注重结果变为注重问题原因。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治理效率。创建城市治理监督和指挥中心,及时发现和识别各类城市问题,并通过信息驱动和改造城市管理流程,整合各部门的公共服务资源,从而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更好地满足市民需求。
强化企业公共责任,增进公民参与。通过法律、规章、政策以及舆论监督敦促企业承担公共责任。增强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意识,健全公众参与管理制度,创造有效的公众参与途径,完善社区自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普遍建立市民听证制度。
六、建设高标准城乡公路网、强化水利资源基础设施
打造“绿色、平安、高效”的城乡交通网络。高标准建设县乡村三级公路,新建牛庄外环、耿庄农高区东外环、海城东南三环3条公路,新建接文东部、毛祁南部2条旅游区公路,新建太子河小姐庙大桥(2600米)、吉高线新开岭隧道(1500米)。新建冉家公铁立交桥,扩建水鸭屯公铁立交桥,改扩建大盘线(海牛线)地道桥,将下穿铁路改为上跨铁路的高架公路,并一直向东延伸,跨越哈大公路交通岗。
科学安排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重点解决海西新城发展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保障海城河水源地供水能力,在拦河山筑坝蓄水,确保井区地下水位稳定、四季均衡。开发新的后备水源,实施上英水库东腰调水工程。提高辽、浑、太三大河流和海城河防汛抗洪能力,实施河流堤岸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确保河道与水库汛期安全。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沿河地区排灌泵站和山区引水上山设施。实施农村饮水提标工程,确保农村人畜饮水安全。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高效利用为核心,坚持生态兴市、绿色惠民,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争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美丽海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的原则,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水、节能、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深入推进全社会节能降耗,实现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
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强化水资源优化配置。鼓励和引导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兴建中水回用设施,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器具、技术,提高生产用水的使用效率。改善农业灌溉技术和灌溉设施,推广旱作节水品种和栽培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使用效率。积极推进水务改革,建立以市场为基础、政府宏观调控的水资源调配机制,实现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切实保护耕地和永久性基本农田。建立可持续用地机制,坚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引导,强化年度用地计划管理,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合理调整土地供应结构,切实加强建设用地管理。
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强化产业和环境准入及投资项目节能评估,从源头上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新建,完善“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项目的退出机制。持续不断实施工业节能减排工程项目,抓好水泥、电力、化工等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引导和鼓励企业使用节能新技术,积极发展能耗低、污染少、高附加值的优势产业,实施秸秆资源化利用工程,推进秸秆还田,生产有机肥和青贮、干贮饲料。加快生物质发电、供热示范建设,加快新能源开发力度,鼓励企业实施新能源项目,积极推进海丰集团与浙江锦江集团合作的秸秆发电等项目尽快落地。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适时启动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申请工作。
加强水污染防治。严格规范饮用水源地管理,加强城市水源地监察监管,禁批所有影响水源地安全的建设项目。强化镇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管理工作,确定保护区范围。严禁向河道内倾倒垃圾、畜禽尸体等废弃物。规范养殖行为,建设畜禽粪便污染治理设施,严禁畜禽污染直排河流。开展清淤和景观化建设,提高河流自净能力,涵养水源,改善河流生态环境。在水源地设立警示标志,建立健全安全预警制度,制定突发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加强河流沿线污染综合治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镇(区)居住人口达到5000人以上小区,建设污染防治设施,禁止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排河流。到2020年,建设污水处理厂6座,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1座,增加污水日处理能力10万吨。积极推进“青山工程”和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严禁“小开荒”,积极推进石门岭水库项目前期工作,适时开个建设。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持续实施镁砂行业专项整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镁砂窑炉,对不达标的窑炉进行治理改造,仍不达标的坚决予以关闭,积极探索工业窑炉治理新技术、新工艺,强化环境监察监管,切实削减烟粉尘的排放总量。加强矿石开采粉尘污染治理,完善矿山植被恢复和矿产资源开采补偿制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植被恢复率。按照新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钢铁、火电、水泥企业和工业锅炉、取暖锅炉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确保其达标排放。大力实施集中供热,坚决取缔10顿以下燃煤锅炉。完善污染物防治设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强化使用国标油品,建设城乡天然气加气站,完成出租车、公交车油改气工作,加速黄标车淘汰进程。
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强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加强重金属企业监管,防止重金属污染。推进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重点推进粉煤灰、废渣、尾矿、除尘粉、污水处理厂污泥等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加强矿山企业及矿产品加工点的环境管理,妥善处置矿渣、废水等废弃物。加强对建筑渣土、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医疗垃圾和危险废弃物处理的监督管理,控制固体废弃物污染。推进农田秸秆资源化再利用,发展秸秆肥料、燃料深加工,开发秸秆发电新能源,在东北地区率先实现秸秆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到2020年,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利用率达到100%,危险废物安全处理率达到100%。建设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推进重金属污染治理。
积极推进面源污染防治。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工程,规划建设垃圾发电厂。到2020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以城市周边镇(区)为重点,完善城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全面建立生活垃圾长效处理机制,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在西柳、南台、腾鳌、牌楼、析木、牛庄、八里、感王、王石、东四、中小、耿庄等小城镇,设置垃圾桶、垃圾车,建设垃圾压缩站,以及配套的收集转运体系,将生活垃圾转运至垃圾发电厂,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采取工程建设和依法治理相结合的措施,建立全流域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系统,完成海城河流域生态植被恢复,城区段沿河两岸实现景观建设全覆盖,实现海城河水域不萎缩、功能不衰减、生态不退化,形成海城河生态保障体系和防汛排洪功能。
实施海城河流域水体污染治理工程。加快沿河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在西柳、牌楼、八里三个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实现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加快流域养殖场污染治理,将海城河主河道、支流500米范围内和水库周围1000米范围内划定为限养区,限养区一律不得新上养殖业和畜禽产品加工业。划入限养区暂时不能搬迁的养殖场统一新上无害化处理设施,对畜禽粪便污染进行有效整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农药市场监管,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结合宜居乡村建设,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工作机制。
实施海城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推进小流域治理工作,促进东部山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良性循环,坚持因地制宜、因林制宜原则,以造林绿化为重点,做好植树造林工作,到2020年,山区小流域基本实现蓄水、减洪、拦沙、保土的生态功能。按照“边生产边治理、边破坏边恢复”的常态化管理要求,进行矿山道路维护、闲置边坡和岩场整型、排险、绿化,矿山开采后的废矿区,实现消除地灾隐患、减少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环境的总体目标。实施海城河防洪安全工程。排查消除重大防洪隐患,全面提高海城河的防洪安全标准。到2020年,基本消除海城河流域重大防洪隐患,上游达到10年一遇、中游达到50年一遇、下游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
实施海城河城区段景观建设工程。围绕海城河城区段,建设梯级拦水坝,实现城区段大型水面全覆盖,建设滨河带状公园,实现城区段沿河两岸景观全覆盖,把海城河城区段打造成为城市的亮丽风景线。
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发布全市主体功能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规划图,推动各镇(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森林、河流、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建设绿色城市。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边界,合理设定不同功能区土地开发利用的容积率、绿化率、地面渗透率,建设紧凑型城市。加强城乡规划“三区四线”管理,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杜绝大拆大建。积极推进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重达到50%以上。城市建设和改造优先采用分布式能源,逐步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2020年,城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
开展大规模绿化行动。“十三五”时期,完成造林面积1.5万亩,其中荒山坡地造林面积5000亩,建设经济林2万亩,退耕还林面积2万亩,完成绿化村屯400个。完成双龙山森林公园和南方精品植物园建设。推进三岔河湿地规划和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白云山、九龙川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投入,加快森林旅游项目建设。逐步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5%。
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实时在线生态环境监控预警系统。环境监察和监控预警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加强对重点企业排放和建筑施工工地噪声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水文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山洪灾害易发区水文测报、预警和群测群防能力。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指挥平台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健全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配套政策和产业准入目录。加大主要污染物有偿排放和交易推进力度,建立健全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推行居民生活用电、用水阶梯价格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加价制度,完善非常规水资源定价机制。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度,建立大气、水质监测数据信息公开发布制度,接受广大群众舆论监督。
探索建立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的要求,明确各级领导干部环境建设责任,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探索并逐步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符合实际的审计规范,明确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评价标准、审计责任界定、审计结果运用等,推动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
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以培育绿色生活方式为核心,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开展生态体验教育和警示教育。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和限制制度性浪费、炫耀性浪费。积极倡导资源科普教育。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加强节约资源培训工作,广泛开展节约资源科普教育。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活动,提倡绿色办公,在全市居委会和各级学校中选择若干绿色环境建设试点,到2020年,创建绿色社区和各级绿色学校(幼儿园)比例分别达到20%以上。
本规划由竞彩app排行榜组织实施,由竞彩app排行榜: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执行。
一、落实任务主体、明确分工责任
市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宏观性、约束性指标负有全面责任,对各项工作任务负有系统管理、统筹安排、组织实施的领导职责,根据发展内容和工作任务,逐项落实到市直部门、各个镇区(经济园区)、有关行业和重点企业,明确任务的主体单位、法人代表,对各项发展任务的具体实施与工作进程,要制定出路线图和时间表,实行年度总结、中期评估、末期问责、领导离任审计,确保规划任务与发展目标按期完成。
二、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把综合体制改革作为创新发展的驱动力量和中心环节,重点突破并全面完成五项国家级综合体制改革试点任务,主要是: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农村产权流动交易改革、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县城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改革任务,深入推进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教育、人事制度、科技体制、行政社区等社会事业改革,推动金融体制、外经贸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企业组织形式等经济领域改革。探索经济园区(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以经济区划为主导的行政管理新模式。通过改革创新,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为全市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三、防范经济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全力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要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对国内外市场动态和国家产业政策变化,进行收集整理和预测分析,及时向有关企业发布预测、预警,防止企业盲目投资、生产带来经营风险。要控制企业投资风险,对新上项目实行负面清单管理,限制违背国家产业政策、严重污染环境、浪费资源能源的项目上马。对负债率超出警戒线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破产还债等方式,依法有序退出市场。全力防范生产安全风险,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加强政府监管责任,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全力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确保政府性债务不突破国家规定的上限标准。防范社会风险,重点对社会治安、暴恐活动、自然灾害、群体性上访等危害社会事件,做好预测、预警,建立突发事件应对、处理机制,确保社会和谐与稳定。
四、转变政府职能、提供法制保障
积极推动政府职能变革和司法制度建设,清除上层建设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性消积因素,化消积为积极,内增发展动力。打造务实、廉洁、高效、服务型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政府职能定位管理,按照“经济调控、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项基本职能,分清政府作为与市场行为界线,明确划分政府各部门的行政职能与服务职能,并细化到科室办所,实行定职、定岗、定责,把政府的职能行为关进制度的“笼子”,加快建立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改革政府体系设置与机构编制,撤并裁减不属于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编外人员。
建设法治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合法用权,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能为,坚决纠正肩负责任不作为、以权谋私乱作为。以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经济关系、公民权益为核心,完善司法管理体制,规范司法权力与行为,杜绝有法不依、违法办案现象,切实解决“权大于法、金钱大于法、人情大于法”问题,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保障。
五、完善民主制度、监督规划执行
坚持实行以人民代表大会为主体、以社会各界民主协商为辅助的民主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机构对政府职责的监督作用,政府制定的发展规划与计划,以及重大决策与政策,要按照程序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意见。政府对于规划、计划的执行情况,要定期向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作出报告和说明。对于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决策和政策,要向全市人民公开发布,增强行政执法的透明度,确保阳光运作,避免因为决策失误而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
六、加强党的领导、凝聚发展合力
保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有关发展问题的施政纲领、大政方针,全面落实竞彩app排行榜:委提出的发展战略与规划目标。抓好各级领导班子组织建设和党风政风建设,切实增强各级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坚持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党员干部要认真践行“三严三实”思想作风,严格执行省委提出的“八个带头、八个自觉”要求。探索改革与完善干部任用、人才选拔机制,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行政决策水平。加强党员干部、公务人员党风廉政教育与监督管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整顿“四风”,保持反腐肃贪的高压态势。依靠清正党风、廉洁政风,凝聚民愿民心,形成发展合力。